栏目列表
站内推荐
图解:数读十九大报告
我校举行 “学行为规范 做...
我校防范和打击“非法校园...
长江职业学院吹响2017军训...
相关链接
思政教育 您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栏目列表 >> 思政教育 >> 正文
继续用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中国新文明类型的新境界
栏目:思政教育 作者: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  时间:2016-11-07 22:02:39 点击: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如是强调。
  当代学者霍尔(Edward T.Hall)曾指出,“所有文化的基础,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时间观念,时间观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如果有什么能改变生活本性的话,那就是时间是如何使用的……”这是因为时间折射着历史和传统,对某个时间和节日的纪念,是我们确认自我的身份、起源与初心的重要方式,对节日和时间的忘却会使我们像断了根茎的树木一样,难以找回自我。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正是开启了我们对历史时刻的铭记,在继往中坚定地踏上未来的征途。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返本开新,在“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彰往而察来”、通过“神以知来,知以藏往”达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境界。“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精神是与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历史规律”的精神相通的。
  任何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人类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民族,都必须自觉地探索自身独特又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生产、交往和生活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科学的理论支撑。“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可以说,“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只有按照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所探明的规律和原则行事,才能顺应并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往,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并在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开启了一种新的文明类型。
  首先,中国的新文明类型不但超越了封建社会腐朽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超越了资本主义“时间就是金钱”的拜物教文明。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新文明类型将逐步彻底恢复劳动者的体面与尊严,“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职业的尊严在金钱的面前荡然无存,甚至劳动本身也往往超过了生理和社会道德的界限,人们除了吃饭、盛洗、穿衣等等,只能长时间从事重复性的劳动,缺乏自由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资本主义如梅扎罗斯在《超越资本》中所批判的,是“对生命时间的践踏”的文明,生活于其中的百姓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43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由于无限度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它掠夺工人呼吸新鲜空气和接触阳光所需要的时间。它克扣吃饭时间,尽量把吃饭时间并入生产过程本身,因此对待工人就像对待单纯的生产资料那样,给他吃饭,就如同给锅炉加煤,给机器上油一样。”资本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能理解的,恰恰是只有通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劳动才能真正成为财富的本质。压榨、剥削和对抗的资本主义文明最终将遭遇自身难以克服的危机。马克思洞察到,如果劳动力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和改善,那么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意味着资本生产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越来越少,工人越来越贫困,经济危机也将随之来临,工人将面临失业和进一步的贫困。“因此,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只会在工人的劳动和使用他的劳动的条件之间,造成一道无边无际的鸿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3页。)
  中国的新文明类型成功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最为伟大的历史贡献之一,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目标具体阐述为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观。“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应该始终并且应当继续以人的发展为一切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批判和防范虚拟经济的拜物教化,坚持承认智力和创新劳动是构成“财富的唯一本质”和未来发展方向,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作为关切和回应的首要对象,从而将发展的手段和目的有机结合起来。扬弃资本主义文明人的本质空虚化、片面化、外在化的异化弊病,避免为了“某种纯粹外在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目的本身。”
  其次,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利己主义和原子个体主义也使得社会的共生与合作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障碍。新文明类型将资本主义对抗式的自由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的共享式竞争,作为资产阶级绝对法权的表现形式的自由竞争,曾经大力促进过生产力的发展。但不受约束的自由竞争必定会演变为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不是新生产力的获得,而是原有生产力的丧失。在马克思之前的一切文明的社会发展都是以这种对抗为基础的,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共享发展为目标的新文明类型则可以有效克服“一方的人的能力的发展是以另一方的发展受到限制为基础的”传统文明类型。以合作、互助为导向的新竞争方式,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正如总书记所说,“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最后,新文明类型的具体内涵还表现在生产方式的变革方面,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时间”理论主要可以分解为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和从事非生产活动的时间,前者被马克思称之为“劳动时间”,后者马克思称之为“自由时间”。“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除了将历史唯物主义的时间哲学片面地理解为自然时间外,就是过度重视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时间”,而忽略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即从事艺术和科学等非物质创新劳动的“自由时间”的重要性。前者被马克思指称为必然王国的“常规劳动”,后者则是被理解为“创新实践”的自由王国,自由时间的生命活动意味着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或者说审美和享受活动,它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8-89页,第427页。)而今天生产方式的变革的起点,则应是以自由时间为尺度的创新实践,即通过全面发展人的诸本质力量和潜能来推动的创新发展。人的生存方式也将随之发生质的变化。
  在马克思看来,创新实践的对象化过程“不仅直接以产品的形式或者以当作劳动资料来使用的产品的形式出现,而且以生产力本身的形式出现。”因此,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社会智力的一般生产力的积累,就应当成为新文明类型主要依靠的力量。更明确些说,其日益表现为固定资本的属性,作为真正的生产资料加入生产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3页。)“在这里,财富的尺度变成了自由时间或个性自由发展的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就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不再是物化劳动时间和自然资源的消耗,而是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的体制机制创新和自然技术科学引领的科技创新。劳动也将逐步从机械化、重复性的常规劳动转向探索性的创新劳动,劳动过程也将由一种必要性的忍耐转变为创新性的快乐,原创性将逐步成为中国下一轮发展的新起点,原创性将日益成为社会财富和文化的新尺度。
  总之,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历史唯物主义是其理解世界历史和潮流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很快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针。并在建国后,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中国从传统的农耕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大大节约了生产生存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极大地增加了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第103页。)从而为当下的中国从工业生产向后工业生产,从机器化生产向生产机器本身的创新生产的转换创造了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还需要在时代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探索和深化,但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所开启的新文明类型已然成型,并将日益发展、壮大,进而成为世界新文明类型的标杆和旗帜。